当前位置:东奥会计在线 > 法规库 > 其他经济法规 > 正文

《铁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政策解读

字号 大号 标准 小号

类      别:其他经济法规
文      号:
颁发日期:2021-06-10
地   区:辽宁
行   业:全行业
时效性:有效

 铁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的政策解读

《铁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依据《中共铁岭市委关于制定铁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新的历史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导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政府工作要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起点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就

1.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3.脱贫攻坚成果显著。

4.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5.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凸显。

6.改革开放纵深推进。

7.民生福祉逐年提升。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阶段性特征

1.后发赶超关键期。

2.实体经济突破期。

3.新发展格局融入期。

4.绿色发展攻坚期。

5.人民福祉提升期。

第三节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铁岭市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看,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数字化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新的发展制高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孕育出新模式、新业态,为铁岭积极融入国际大循环、在更大空间谋求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已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科技创新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巩固提升先进制造业、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等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东北振兴的系列政策措施,将为铁岭实现动能转换、产业升级带来后发赶超的新机遇。

从全省看,我省处于全面振兴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为铁岭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此外,省委、省政府对新时代铁岭振兴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新部署,为铁岭提供了难得的政策叠加机遇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平台。

第二章  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聚焦补齐“四个短板”、扎实做好“六项重点工作”,坚持创新驱动、工业强市、生态立市、三产融合、四化并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全面展示新时代铁岭振兴发展的生动画面和宏大场景。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坚持新发展理念。

4.坚持改革开放创新。

5.坚持系统观念。

6.坚持瞄准目标、奋发有为。

第三节 主要目标

1.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

2.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3.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

4.区域发展形成新格局。

5.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

6.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7.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8.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第四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1.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建成数字铁岭、工业强市,跻身创新型城市行列。

2.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3.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铁岭、平安铁岭。

4.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健康铁岭,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5.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基本实现。

6.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成为对外开放新高地。

7.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实现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三章 构建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布局

着力构建经济社会、人口和资源环境相协调,主体功能定位更加清晰,产业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国土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第一节 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

1.优化城市中心功能提升拓展区。

2.优化铁南创新发展先导区。

3.优化西北部产业转型升级突破区。

4.优化东部生态功能保护和绿色发展区。

第二节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1.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2.推进县城城市化。

3.有序发展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

1.因地制宜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第三节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和方向

依托区域发展优势,明晰产业发展方向,构建“一轴两带一区”新的产业空间格局,依托“八大产业”,建立新的产业发展体系,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轴”:“沈大哈长”沿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轴。

“两带”:西部辽河流域生态文明创新示范带和东部绿色经济带。

“一区”:全域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八大产业:

“四个优势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新型能源、原材料

“四个新兴产业”:数字经济、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现代物流。

第四章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补齐“四个短板”,做好“六项重点工作”,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完善体制机制,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第一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1.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营造高效便利的政务服务环境。

3.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4.营造与国际接轨的一流营商环境。

5.强化政府与企业家常态化沟通。

第二节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坚定不移地促进消费。

3.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第三节 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1.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2.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

3.引进培育一批大企业集团。。

第四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1.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2.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3.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第五章 坚持创新驱动 打造应用型产业创新高地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结合铁岭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打造应用型产业创新高地,使科技创新成为引领和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第一节 构筑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体系

到2025年,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创新经费投入稳步提升,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

1.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2.健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3.建立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

4.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

第二节 完善区域创新服务平台

到2025年,创新创业平台实力显著增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达到20个以上,新建5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省级企业科技孵化器、5个省级“众创空间”,省级及以上科普基地总数达到20个。

1.健全产学研对接与成果转化平台。

2.健全公共服务和中介服务平台。

3.健全产业开放合作发展平台。

4.以园区为载体打造创新高地。

第三节 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

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达到25亿元。攻克重点产业关键技术50项,转化科技成果100项,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力争达到8.5亿元。

1.着力增强骨干企业创新能力。

2.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3.健全企业创新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

4.优化企业创新协同机制和利益机制。

第四节 培育引聚创新创业人才

到2025年,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R&D人员数量力争达到2000人以上,培育科技创新带头人30人,引进高精尖国外专家25人。

1.积极挖潜培育本土优秀人才。

2.广开门路引进本地稀缺人才。

3.创造条件留住用好创新人才。

第六章 建设现代农业体系 提升农业质量效益

深入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再塑铁岭农业发展新特色、新优势。

第一节 稳定粮食产能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1.巩固提升国家粮食生产基地。

2.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3.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集聚区。

4.培育“铁字号”农产品品牌。

第二节 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

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引进投资超千万的农产品加工项目150个,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20户。

1.加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

2.强化农产品加工项目招商。

第三节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推动经营主体联合。

2.推进产业组合。

3.推进城乡生产要素互动统合。

4.推进农业与数字经济融合。

第四节 加强农业基础装备建设

1.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2.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

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4.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5.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五节 培育壮大经营主体

1.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加快培育一批家庭农场。

3.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

4.支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第七章 坚持工业强市 增强经济发展支撑力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强化项目支撑,提升园区载体功能,培育壮大企业主体,提高产业链水平,坚决遏制高耗能产业项目上马冲动,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

第一节 改造升级优势产业

1.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2.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3.改造传统能源产业。

4.发展新型原材料产业。

第二节 聚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1.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

2.加快发展生命健康产业。

3.谋划发展数字产业。

4.创新发展节能环保低碳产业。

第三节 优化提升工业发展载体平台

1.优化创新引领区。

2.优化发展工业支撑带。

3.打造特色工业园区。

第四节 全力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1.实施重点项目招引工程。

2.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3.实施“建链、强链、补链”工程。

4.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

5.实施工业人才培育引进工程。

第八章 突出极点带动 构建现代服务业新优势

坚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突出极点带动,加快建设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四大产业,推动形成带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的新主导产业。

第一节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1.构建“一核多点”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2.大力发展快递服务业。

3.提升物流服务产业功能。

第二节 创新发展现代商贸产业

1.提升发展现代商贸业。

2.引导和支持电子商务发展。

3.培育壮大现代商贸主体。

4.着力发展现代金融业。

第三节 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到2025年,国家A级旅游景区达到30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1.优化文旅产业空间布局。

2.彰显铁岭文化旅游特色。

3.建设文旅产业重点工程。

第四节 积极发展健康养老产业

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

1.全面发展康养医养产业。

2.积极发展养老产业。

第九章 强化城市赋能 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城乡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升城市品质,打造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

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优化交通体系空间布局。

2.打通对外交通运输通道。

3.建设高效交通网络。

第二节 健全完善水利基础设施

1.坚决保障水系安全。

2.提高城乡供水能力。

3.大力提高用水效率。

第三节 建设能源安全体系

1.完善能源供应基础设施。

2.完善城乡能源基础设施。

第四节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

1.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2.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3.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第十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 建设农业现代示范区

1.强化规划引领合理布局。

2.着力构建“三大”支撑体系。

3.强化科技集成创新。

第二节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提高县域城市承载力。

2.强化县域经济拉动力。

3.支持重点镇有序发展。

4.推进特色乡镇建设。

第三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1.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2.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3.加强乡村治理。

4.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第四节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1.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2.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

3.兜住民生底线。

4.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五节 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2.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

3.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

4.深化农垦经营体制改革和供销社改革。

第十一章  坚持内引外联 实现开放合作新突破

坚持开放合作招商引资上项目,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创新开放理念,推进内引外联,拓展开放空间,再造经贸合作新优势,推动铁岭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优化开放发展新格局

1.积极参与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

2.积极融入东北亚经贸合作先行区建设。

第二节 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质量效益

1.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2.提升利用外资水平。

3.创新“飞地园区”引资模式。

第三节 提升区域合作发展水平

1.积极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

2.加强与江苏淮安对口合作。

3.推进与京津冀地区对接合作。

4.拓展与“哈长”城市群合作空间。

第四节 推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1.调整优化外贸结构。

2.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

3.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第十二章 坚持绿色发展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生态文明理念全方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着力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把铁岭打造成为生态空间合理、产业绿色低碳、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优良的生态文明城市。

第一节  夯实绿色发展生态基础

1.加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

2.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3.严格执行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与用途管制。

第二节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1.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2.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3.强化技术绿色支撑。

第三节 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提高煤、电资源利用率。

3.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4.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第四节 建设辽河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带

1.辽河干流防洪工程。

2.辽河流域湿地修复工程。

3.辽河干流滩地封育工程。

4.辽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

5.河岸工矿区治理和修复工程。

第十三章 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提升文化软实力

坚定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使命,全面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社会文明建设,推进辽河文化传承创新,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不断提升铁岭文化软实力。

第一节 践行核心价值观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1.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第二节 推进辽河文化传承创新 提升铁岭文化影响力

1.深入挖掘辽河历史文化。

2.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3.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

第三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增强文化服务供给

1.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第四节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1.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2.培育完善文化市场体系。

3.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第十四章 全面加强社会建设 持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面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节 实施就业优先 提高居民收入

1.扶持创业带动就业。

2.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

3.健全工资收入分配机制。

4.拓宽居民收入渠道。

第二节 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2.加快推进健康铁岭建设。

3.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4.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5.保障居民住房需求。

6.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三节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1.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2.打造法治铁岭。

3.打造信用铁岭。

4.打造平安铁岭。

5.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6.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第十五章 加强组织领导 聚力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加强组织实施,强化政策协同和项目支撑,提高规划监督与评估水平,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第一节 坚持和依靠党的全面领导

提高党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教育引导全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增强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的思路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及省委决策部署。

第二节 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1.坚持《规划纲要》由市政府统一组织实施

2.积极推进本规划与空间规划等有关规划相互协调

第三节 强化政策协同和项目支撑

1.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2.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优化重大项目布局,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实施。

3.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进一步统筹、规范、透明使用财政资金,提高政府投资的引导力和带动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第四节 加强规划监督与评估

1.加强规划监督检查。

2.搞好规划实施评估。

3.公开规划实施信息。